当然了,米哈伊尔说的是文学,最多是之后再试着去弄一个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慈善机构,这差不多就是米哈伊尔目前能力的极限了,至于更多的,或许还是要继续学习乃至看看未来的际遇才是。

        不得不说的是,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在后期的时候,在某些人的牵头下,隐隐约约间有这个趋势,不过他们当中很多人终究将现实看的太过简单,组织也不够严密,如果是米哈伊尔的话.不,暂时没有这种如果。

        只不过在这一阶段,这里的年轻人们进行的活动更多的还是像文学作品、各种各样学术问题和文学问题的简单的口头介绍,而这种口头解释自然带有当时书刊出版物的语言中所不容许存在的自由主义思想色影。

        要说比较敏感一点的话题,自然还是抱怨书报审查制度,亦或是表明自己理想是要使农民从农奴的依附地位中解放出来,只不过这种企图确实还停留在空想的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话题当然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按理说在米哈伊尔这样之前从未来过的新人面前,在场的这些人说话应当谨慎一些才是,不然指不定就会招惹来什么是非。

        但是不知为何,这些人在米哈伊尔这里并无这种顾虑,甚至是有些兴高采烈地在同米哈伊尔讨论着这些问题,有的年轻人见米哈伊尔表现得并非那么高不可攀,反而是有些亲近,更是同米哈伊尔剖白心迹:

        “尊敬的米哈伊尔先生,正是在您那些动人的的感动和鼓舞之下,我才一步步确立了自己这样的理想,尽管我才确立这样的理想没多久,但我感觉我已经走过一生了。而说句可能有些冒犯您的话,我觉得我跟您已经认识很久了,在您的作品里我得到了很多东西。”

        与此同时,难得亲眼见到米哈伊尔这位正主,他们自然也是纷纷说出了对于米哈伊尔那些作品的解读,什么对于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农奴制的厌恶与痛恨,对于俄国腐败官僚机构的痛斥与嘲讽,《多余人》当中又有对于俄国进步青年的期许与鼓励,希望他们迟早能向更远处进发.

        米哈伊尔:“.”

        这可比将军的解读得劲多了,当然,也更加接近作品的主旨。

        但米哈伊尔不语,只是一味吃着彼得拉舍夫斯基家的奶渣糕,可面对这些年轻人们的热情,米哈伊尔终究还是不时点头表示对他们想法的肯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