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同亨的想法很好,但结果往往和想法南辕北辙。

        “朕和文成公详细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司空刚刚履职,多办一点时间,就清楚为何文成公对机械工坊如此谨慎了。”朱翊钧颇有些感慨,曾同亨和当初王崇古一样的激进,相信机械可以解救世人疾苦。

        作为工党,认为技术进步,更多的工作可以由一个人完成,那么匠人会随着技术进步而越来越轻松。

        理论上成立,但现实中,往往并非如此,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这一理论的实现。

        生产技术进步、迭代和生产关系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技术进步和落地、生产关系进步的过程中,匠人总是在反复的、间接性的遭受苦难。

        而且,王崇古发现,机械的出现,似乎让统治阶级,越来越不依靠穷民苦力维持统治。

        这个结论,让王崇古胆战心惊,甚至有砸了官厂的冲动。

        在铁马出现之前,大明百姓需要服劳役,但这些年,铁马的不断更新换代,马力、体积、用铁、用煤越来越少。

        一台升平九号等于三百名织工,那升平百号,等于三千名织工,一年生产一千台,那朝廷还需要力役吗?

        朝廷不需要力役,那是不是代表着朝廷的统治地位,也不需要大多数百姓的支持就可以维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