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从一省制最终正式被三省制取代,则有其特定的政治需求。
曹操时期尚书台和中书省都成为了司空府和丞相府霸府体系的一环,从帮助皇权延伸的内朝官在实际上转变为了外朝官相权的权力延伸,因此曹魏立国后门下省的职能,并需要三省制正式被确立以进行相互制约和监督。
而且三省制看似是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但这三省制实际上大大降低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极大地制约了皇权,甚至转而隐约成为了一种议会制度,臣子竟然可以拒绝执行皇帝的诏令或者宣布皇帝诏令无效。
事实上,三省合一才是三省制的发展趋势,某位太宗文皇帝也感觉到了三省制在行政效率上的迟滞,故而于门下省设政事堂,聚集三省长官和拥有议事权的重臣聚集于此,先商讨出一个大家广泛认可的方案,然后再走正式流程。
而且又以尚书左右仆射兼门下、中书侍郎,三省其实已经在实际上完成了合一,从而大幅提升行政效率。
再后来这个政事堂被某位高宗天皇大帝搬到了中书省,再后来改名叫“中书门下”,又添列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于后,结合使职差遣制度,使得三省六部虚有其名。
说到底,从本质上而言,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并无绝对优劣,不过是权力的重新分配罢了。
但刘辩却并没有这些建立三省制的前置政治因素。
他的诏令在朝中畅通无阻,内朝依旧是皇权的延伸,内外朝也维持着平衡的政治局面。
刘辩垂眸凝视案头的博山炉,袅袅青烟如愁绪般缠绕上升,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案角的螭纹,终是轻叹一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