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可以说那一战是与死亡同行,稍有差池那位丞相也会将自己和大军葬送在南中的瘴气之中。
瘴气究竟是什么?
在这个时代眼里,瘴气就是那山林之中弥漫的宛如雾状的气体,认为那是一种含有剧毒的气体。
征伐交趾的马援曾对交州的瘴气是这么形容的,“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仰视飞鸢跕跕墯水中”,将瘴气形容成飞鸟触及都会立即跌入水中的毒雾。
实际上,不过是南方的密林之中,空气湿度过高,地表积水和低空水汽的结合产生了所谓的“瘴气”,而疟疾、痢疾等疾病恰在这种湿热环境高发,致使这所谓的瘴气变成了人们口中由瘟神赐下的灾祸,令人谈之色变。
实际上只有沼泽之中,动植物腐败产生的有毒气体才是真正的毒雾,而其余所谓瘴气根本没有什么危险,真正致人患病的,是湿热的密林之中的蚊虫鼠蚁和被污染的水源。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只有一条路——砸钱!
首先是水源问题。
前汉平定南越国之时,第一次知道了“沸水疗疡”,南北朝误以为沸腾后泡制炒茶的茶水有解疾疫的效果,却不知是饮用沸水的缘故,在大唐正式发布《唐军防文书》,边军日供茶两升,以防备军中疫疾。
大宋在大汉的基础上对沸水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于《武经总要》明令“凡营寨处,掘井深二丈,取水必煎沸而后用”,但实际上一斤热水就需要一斤柴方能煮沸,这种补给制度实际上仅适用于后方大营,野战和前线要塞仍难以实现。
直到明朝中后期,戚继光才正式在军中颁布并执行律令,“凡扎营毕,即令汲水卒于上游取水,煎沸遍饮各队。敢饮生水者,鞭二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