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中文 > 都市小说 > 医路坦途 >
        有人说全世界的科研界都是门阀制,到底对不对,张凡也不知道,但张凡知道的是,如果能把硕士博士的考核弄成高考制,或许那些跳楼的年轻俊才们就会少了很多。

        比如霍欣雯的这个博士毕业答辩,要是她老师就是个普通的导师,能来参加答辩会的也估计是和她导师差不多一个级别的。

        因为答辩是邀请制,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审核答辩结果并授予学位(基于答辩委员会决议),也就是说组织只是负责监督和结果的合理合法性,过程则需要导师和学生自己去弄。

        邀请一些超级牛的专家来参与答辩组到底有啥好处?

        咱们普通人想的估计是:装逼,看院士都同意我的观点了,我以后也是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了,或者说,看我老师牛逼不,这么多大佬,我以后也牛逼。

        或许一般情况下是有这么点意思,但要是把这个当主要意思,那么就有点小了,格局小的不能再小了。

        请这些人来,最主要的是:精准问诊,大师级的提问和点评往往直指研究中的阿喀琉斯之踵(关键缺陷)或可能的突破方向。

        有些专家或许已经出不了成绩了,但人这玩意,在某个行当熏个几十年,都能熏出一点味道来,何况这种在某个领域已经是顶级的人物,他们的经验真的是一种财富。想让他们指点,就和富翁要钱一样,说实话机会并不多。

        这大概率等于你也是做生意的,然后想和世界首富要个几百万花一花的意思。

        还有就是拓宽视野:顶级专家往往来自不同顶尖机构,他们带来的新视角、新方法、对领域前沿的洞察力可极大开阔博士生和本校团队的视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