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吸一口气,将录音带小心翼翼地装入收音机的播放仓,卡榫发出的轻微“咔哒”声在死寂的地下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但他没有立刻接通播放开关,而是从工具包里拈出一颗浸透了福尔马林的棉球,仔细擦拭着裸露的磁头。

        这并非标准的清洁程序,而是他从一本法医笔记中学到的偏方,用以去除可能附着在金属表面的、用于吸附和破坏信息的微观粒子层。

        与此同时,城市的另一端,苏晚萤的身影如幽灵般滑入市图书馆的地下室禁书区。

        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和防腐药剂混合的独特气味。

        她没有使用任何照明设备,仅凭着对建筑结构的惊人记忆,精准地在迷宫般的书架间穿行。

        她的目标明确,很快,指尖便触碰到一本厚重的硬皮书——《20世纪80年代语音工程保密条例》。

        她将书抽出,借着安全出口指示牌透进来的微弱绿光,迅速翻到书末的附录B。

        一行不起眼的标题映入眼帘:“关于‘静默归档’规程的补充说明”。

        条例内容简单而冷酷:所有涉及意识同步的实验性录音制品,必须在播放满三次后强制进行高压放电销毁。

        理由是,这类记录介质并非单纯存储声音,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记录瞬间的“意识残响”,若播放超过三次,将有极高概率触发不可控的“记忆溢出”现象,对播放设备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