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深渊采样与意外共鸣
准备区内的空气带着金属和消毒剂的冰冷味道。林菲在那名沉默的技术人员协助下,穿上了一套铅灰色、质感奇特的一体式防护服。防护服的内衬似乎是一种能主动调节温度和压力的智能材料,外部则覆盖着细密的、类似陶瓷的复合装甲片,关节处采用柔性设计保证活动能力。头盔是全封闭式的,面罩是一整块深色的防爆玻璃,内部集成了HUD显示、生命体征监测和复杂的过滤系统。
“这是‘堡垒-VI型’防护服,能有效隔绝已知大部分能量辐射和模因污染渗透,内置应急生命维持系统。”技术人员的声音通过内置通讯器传来,平淡无波,“但记住,面对的是未知维度侵蚀,没有绝对的安全。所有行动必须严格听从指挥。”
林菲点点头,感受着这套沉重装备带来的束缚感,也感受到一丝微弱的安全感。她配合着进行气密性检查和系统调试,HUD上各项数据流不断刷过。
简报由杨振宁亲自进行,通过面罩内的显示屏展示。行动计划简单而直接:一支由四名“特事科”精锐外勤队员和两名技术专家组成的勘探小队,将护送她再次进入地下工厂区域,抵达裂孔所在的中继站外围。她的任务是利用其“初步适应性”,在队员掩护和技术专家指导下,尽可能接近裂孔,使用特制的采样设备采集能量残留、环境介质样本,并布设多个高灵敏度传感器。整个过程必须控制在十五分钟内。
“裂孔周围的现实结构已经极不稳定,”杨振宁的影像表情严肃,“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测的感知干扰和物理异常。信任你的装备读数,而非你的感官。一旦收到撤退指令,或者生命读数超过黄色阈值,必须立刻撤离,毫不犹豫。”
“如果遇到‘收集者’或者其他势力呢?”林菲问。
“勘探小队拥有最高等级的交战授权。任何非我方人员,视为敌对目标,可立即清除。”杨振宁的语气没有丝毫起伏,“你的任务是采样,战斗交给专业人士。”
一小时后,林菲跟随着全副武装的勘探小队,乘坐一辆经过特殊改装、能抵御一定程度能量冲击的装甲运输车,再次来到了那片熟悉却又更加令人不安的地下区域。
越靠近地下工厂深处,空气就越发凝滞冰冷。运输车的探测器不断发出低沉的警报声,显示外部环境的能量污染指数和空间畸变率正在稳步上升。即使是隔着“堡垒”防护服,林菲也能隐约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以及脑海中那原本已微弱下去的冰冷低语,又开始如同背景噪音般活跃起来。
通道墙壁上,之前战斗留下的弹痕和爆炸痕迹还在,但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闪烁微光的白霜。某些区域的金属结构出现了不自然的扭曲和拉伸,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揉捏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