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俄国的冬天与慈善

        严格意义上来说,虽然米哈伊尔现在肚子里的墨水还不算多,但在别人眼中,他肯定是属于如今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当中的一员了,而且说不定还要比其他知识分子激进很多。

        而激进的知识分子们的圈子就更小了,在这种情况下,将米哈伊尔同老马串联起来只要两个人就够了,而且还是那种直接就进入到老马的圈子的程度。

        简单来说,米哈伊尔认识别林斯基,别林斯基又认识巴枯宁,而巴枯宁最近这两年就在巴黎,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并常常与德国和波兰的流放人士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他后来认识了蒲鲁东,他们很快就成了朋友。

        就在前两年的话,巴枯宁还托帕纳耶夫和帕纳耶娃给别林斯基带话,大意就是希望别林斯基移居国外,公开参与革命斗争。

        他常常惋惜别林斯基把自己的活动局限在狭窄的文学范围之内,以致白白地浪费了精力和才能,同时又惋惜别林斯基居然能满足于对文学的偏爱:

        “他大错特错了。有许多迫切的全人类的问题在他心里翻腾着,他会被内心的烈火过早地烧成灰烬”

        至于别林斯基的回复:“.巴枯宁是个光焰照人的理论家,他太醉心于抽象的幻想了。他以为一切事物的发生都像童话中说的.”

        大致意思就是事情从来就没那么简单。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革命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有些时候即便短时间内成功了,更艰巨的考验也往往就在后面。

        总之有这样的关系在,能从别林斯基手中接过老马的《德法年鉴》似乎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即便如此,米哈伊尔心中仍然有一种颇为奇妙的感觉。

        与此同时,米哈伊尔也是开口询问别林斯基对这份杂志的意见,对此别林斯基可谓是毫不吝惜自己的称赞,直接就说道:“这份杂志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很多我原本思考的并不清楚的东西,通过这位作者的文章,如今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了!这份刊物简直就是巴黎的智慧之神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