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周官礼》记载,胙肉的生熟并没有严格要求,只是强调了“胙肉不调味”,以保证祭品的最原始的质朴滋味,代表了祭祀者最为纯质的虔诚。

        依礼制,祭天时当用牲血,表示对天神的尊敬。

        合祀宗庙先王时当用腥肉(生肉),表示对先王的崇敬。

        祭社稷五祀时当用爓肉(半生不熟的肉),表示对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五神的敬意。

        祭群小祀时使用孰肉(熟肉),表示对山川等小神的敬意。

        夏至祭祀的是后土神,自然是按照祭社稷五祀的礼法,以半生不熟的爓肉作为胙肉。

        虽然都是些清水烹煮的三牲肉,但大汉可没八旗野猪那种四不像的礼法。

        八旗野猪根据满族萨满传统,更改周礼,规定胙肉需在祭祀后立即分食,象征“神人共飨”,而且臣子须在太庙或乾清宫院内当场吃完,不得携带出宫或加工(《啸亭杂录》载“礼毕即食,不准加盐酱”),顺便玩一手服从性测试。

        而后汉对此要通融得多,后汉是绝不禁止臣子将胙肉带回家中,对半生不熟的胙肉进行二次烹饪,只不过添加酱料这件事,只能作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而这次的三牲祭品,有12头牛牲,6头羊牲和6头猪牲,一头牛牲约有近400汉斤重,羊牲则是120汉斤重,猪牲200汉斤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