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其他的物理特效开发、军事装备还原、实景勘测搭建、特殊道具制作等,都是决定科幻电影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可以说,科幻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构建观众信任感的基石。

        说得夸张些,镜头扫过量子对撞机的环形轨道,观众要能下意识注意到钛合金接缝处的氧化痕迹;

        当演员操作虚拟界面时,指尖与全息投影的交互场景必须与设定年代的技术水平严丝合缝。

        上一世小破球开发期间,为了为还原中的“重工业质感”,郭帆团队用了最笨的方法:跑遍全国重工厂。

        最终用青岛机车厂的废弃涡轮改造了发动机核心部件,把冀省钢厂的热轧钢板切割成太空舱骨架。

        包括李光洁重达80斤的军用外骨骼重,18个航空铝关节需6人用电钻装配1.5小时,询价新西兰维塔工作室需要300万美元制作全套装备,最终是团队自己咬着牙复刻了下来。

        包括200吨硅胶浇筑的东方明珠塔,2200个特效镜头租用了3000台服务器连续运算了9个月完成CG渲染等等。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球状闪电》立项的消息被业内媒体报道、转载,一大票有门路的娱乐圈男女演员已经开始构思接触的机会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