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剧本暂时没有出台,书中的人物原型总是在的吧?

        但不同于其他走后门要角色的剧组,所有人都知道路老板是不缺钱、不怕事的主儿,所谓的找关系接触,也是建立在自我评估可以胜任某角色的基础上,看能否托人混个脸熟。

        后面哪怕是像之前的《异域》一样试镜也好,总归能占据些先发的优势。

        时隔四年,国内终于又有一部科幻电影要问世了,这也是路宽为自己提出的电影工业化路线的最好注解。

        但这则消息带来的直接影响,无异于让刘慈心等人的稿费和出版物销售业绩有了一次暴涨。

        蓉城《科幻世界》杂志社连夜加班,主编姚海军盯着实时订单数据屏喜不自胜,办公室中关于“单日加印”、“库存告急”等事项的沟通络绎不绝。

        这波狂潮始于路宽团队宣布将刘慈心《球状闪电》搬上银幕的次日,随即当月《科幻世界》销量飙升至28万册,创下自2000年后的最高纪录。

        北上广报刊亭前,很多中学生排队抢购最新一期杂志,封面上“《球状闪电》电影启动”的烫金标题在阳光下灼灼刺目。

        更多的是业内的小马奔腾、澄天、华艺、鹰皇等公司,都在内部沟通科幻电影的试水和制作可能性,各路版权询价的电话打到了《科幻世界》出版社和作家处。

        这简直是这些常年收入平平、有的甚至在为爱发电的科幻作家的福音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